-
別人有權利做錯,我們有責任做對!因為那是為自己。
0 1
-
愛自己的順序,一定不能越級 第一步:吃好喝好睡好 心情好 第二步:內外兼修,滋養身心 第三步:接納自己的缺點,不完美 越接納,缺點也能變成優點 第四步:觀察情緒這個小朋友,抱抱她 第五步:面對人生課題,帶傷前行 第六步:通過健康的自私先愛自己 然后實現愛的共贏 為什么愛自己,要追求愛的共贏? 因為不會愛自己的人,普遍付出型道德感很重 對自己太好,覺得內疚、抱歉 對別人太好容易受傷,會覺得委屈 個人覺得蕞好的辦法,就是學會健康的自私 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做自己、愛自己 在與人合作時,遵循共贏原則 建立健康的、良性的深度關系 無論這種合作是交友、創業還是婚姻 是檢驗對方的方式,也是自我保護的策略。
-
早安[太陽] 當你潛意識與意識一致的時候 你就有力量去行動了 當你潛意識愿意做的時候 你做事情就不累了
-
花心思給孩子做美食 分享美好
-
原生家庭可以影響我們 但不能定義我們
-
感謝公平公正的給力平臺 是我最喜歡的心理平臺 也是我遇見最善意的平臺 能在這個平臺做傾聽 我是幸運的人
-
療愈,更像是一場曲折蜿蜒的旅程有回頭,也有停頓。 療愈,更像是一場曲折蜿蜒的旅程 “Healing is not linear.” 在心理康復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期待“越來越好”的線性路徑,但真實的變化更像一條波動曲線:進展、停滯、反復、掙扎,交織在一起。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好了一些, 下一刻卻又被情緒拉回原點。 你懷疑、你掙扎、你想念過去那個“沒那么脆弱”的自己。 但你不知道——你其實一直都在前進,只是在療愈的路上轉了個彎。 從心理學角度看,療愈過程往往伴隨著以下幾個階段: 認知混亂:“我不知道我怎么了” 情緒波動:“我以為我已經好了,為什么又難過了?” 行為突破:“我今天出門了,我刷了牙,我起床了” 自我懷疑:“我會不會永遠都這樣?” 身份重建:“我懷念過去的自己,但我正在變成一個新的我” 你正在悄悄改變。 不是回到從前,而是慢慢成為那個新的、溫柔的你。 這些變化并不意味著失敗,而是大腦和心靈在進行深層重構的自然過程。 你經歷的每一段情緒、每一次回落,都是復原過程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走在這條彎彎曲曲的路上,請別急著否定自己,請記住你正在這條非線性的旅程上前進!這條療愈的路,我與你同行。
-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讓孩子知道:即使犯錯,你也值得被愛;改正錯誤,你會變得更好。
-
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人類的偏見多了 對錯也就越來越多了
-
允許孩子犯錯,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腳印;你的耐心回應,會成為他們勇氣的來源。 ?
-
阿德勒說: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