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朝陽
11573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 關 注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 關 注

個人原創
吃苦之外,加點糖
2025-08-15
110
0
??吃苦之外,加點糖
我偏愛糖,即便我是個男人。最早的記憶里,媽媽總在我碗里的白米粥里撒一勺紅糖,粥面泛起的淡淡微紅,是我童年里最香的滋味,也是最好看的飯。從那以后,我吃飯時總習慣加塊糖——因為糖里藏著過往的暖意,也讓我明白:生活再苦,也能自己選一段甜來嘗。
成長里最常聽見的話,是媽媽那句“兒子,好好努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才能成功”的念頭,就這么扎進了心里。后來聽得更多的,是“今天不吃苦,明天更吃苦”,還有小時候背熟的“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以及聽過的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奮斗吃苦,本就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精神。
再后來網絡興起,多元聲音多了,有人開始問:“吃苦就一定成功嗎?成功就必須吃苦嗎?”對第一個問題,我慢慢想明白:吃苦未必能成功,不吃苦或許也能成,但吃苦能讓成功的概率多幾分。就像老話說的“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意思是,我們能靠努力吃苦,握住那七分能自己掌控的命運。
??可誰說努力就非得苦著來?難道不能在努力時加塊糖嗎?帶著甜去拼,難道會更差嗎?其實很多時候,“糖”可以是從小到大的那些愛:小時候是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晨起叮囑,長大后是朋友的牽掛、愛人的陪伴。就像苦日子里一杯泡了糖塊的茶,澀里裹著甜,總能暖到心里。
后來常聽人說自己的苦:有人孤獨焦慮,有人因失戀離婚懷疑人生,有人在職場勾心斗角里患得患失。說完總嘆“人生咋這么苦”,我有時會陪著他們哭一會兒。要是我心里沒那點“糖”——沒那些被愛的回憶,恐怕也早被這苦味裹滿了。
??不管生活多苦,我總想吃塊糖。它在觸到味蕾的瞬間,就喚醒了那些被愛的過往。口中有甜,心里就有愛,眼里也便有了光。
0人已踩
0人已贊
專欄文章更多
信之所向,命之所往
文章通過小A到小G的故事,闡述了'相信'在心

克制與綻放:異性相處中的文明之美
文章探討了男女相處中的邊界問題,強調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