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 關(guān) 注

你到底在怕什么?\n\n
你是否也常被這樣的擔(dān)憂纏繞:怕身體出狀況,怕孩子不成器,怕生命不夠長久,怕來不及好好盡孝?怕生病時拿不出醫(yī)藥費(fèi),怕失去工作后生活無依無靠,怕身邊沒有牽掛與疼愛……
這些焦慮似乎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困擾,深究下去,往往能看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子。它像一種無形的指引,催促著你必須拼盡全力才能不被拋下,要不斷超越他人才能獲得安全感與體面,甚至默認(rèn)只有手握權(quán)柄、積累財富才算成功。這些潛在的規(guī)訓(xùn)如同咒語,推著人在既定的軌道上狂奔,焦慮也隨之蔓延。
家庭教育文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若父母本身優(yōu)秀且深植于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他們不僅身體力行,更會將這份認(rèn)同傳遞給下一代,讓這些觀念在家庭中代代延續(xù)。
不可否認(rèn),幾千年文明沉淀下的主流文化,大多是值得珍視的智慧。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被其裹挾,很容易活得擰巴又疲憊。就像有個小伙子說,自己身上的“包袱”重得占了體重的75%:他總想著要讓父母年老后有錢花、有人照顧,做不到就滿心愧疚,覺得永遠(yuǎn)無法自由;仿佛只有給父母豐厚的物質(zhì)保障,才算完成使命,才能真正做自己。可他該如何卸下這75%的重?fù)?dān)?是徹底放下,還是適度減輕?因為這份沉重,他連做自己的勇氣都被消磨,每天委曲求全,滿心壓抑。他究竟在怕什么?怕被指責(zé)“不孝”,怕?lián)黄稹昂脙鹤印钡拿暋?尚㈨樑c做自己本不沖突,盡孝的方式也遠(yuǎn)不止“掙大錢”這一種,這背后,想必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說到底,我們真正恐懼的,或許是生命里那個最脆弱的自己,是曾經(jīng)在脆弱時刻滋生的習(xí)得性無助——那種迷茫與恐慌,就像一位女士的夢境:“我掉進(jìn)一片漆黑的空間,四周空無一物,聽不到任何聲音,只感覺身體在飛速下墜。”
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的“黑洞”,只是大小不同,對生活的影響也各異,面對生存時的焦慮與恐慌程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