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情況出現的越早就越難矯正,并且沒有很針對性的療法(也可以試著多方咨詢一下,也許因為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也說不定)。不過就你現在的年齡來看,有一定幾率,會逐漸自然緩解,但不能掉以輕心。【注意;此行為有完全或部分行為責任能力,所以是要負法律責任的。這可能是在緊要關頭唯一能當頭棒喝的念頭,牢記于心。】建議: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或者只要外出,多人同行,去人多繁華但又不秘籍處,回避昏暗僻靜之所;多參加運動或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和消耗精力,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果已婚,保持夫妻和諧;如果有已知情的親人,可以委托其監督提醒;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特別是家人,如果他們能給與你支持和鼓勵,那是最好的;到正規醫院問診,并把確診單據保存好(希望永遠用不到它);等……由于你可能長時間處于緊張,矛盾,焦慮等這樣的不良情緒中,恐怕已經形成了心境,除了家人還需要你的意志力來對抗,你已經勇敢的踏出了這一步。希望以上能幫助你有所緩解,你可以多方征求意見和幫助,只要能幫到你的。
0 2
-
就你所言,癥狀誘因主要來自于外界,偏于心因性,如果事件與原學校有關,那么轉校正好有利于你的改善,何樂不為。初三也算是成長路上比較重要的點,把你對這件事的態度理性的和你父親說清楚,做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知道此事對你的重要性,青春期的你別意氣用事,也別畏懼。如果超常了,可以誠懇的提醒你父親對未成年的你是有一定義務的,如有必要聯系相關部門尋求幫助。盡早參與到自己的成長路中,只要需要就尋求幫助,但不太緊急和嚴重的可以首先自己解決試試看,就當作歷練。任何人在面對全新的環境時,都面臨著適應問題。在完全融入之前的你會感到些許壓力、不適,這都是正常的,不要退縮。別在意差的那兩歲,展示積極的面貌和態度,既鼓勵自己又有親和力,助你更好更快的融入。比之從前,孩子需要家長的認可,而青少年時期更需要從同齡人那里尋求安全感和認同,所以你首先就要接受和認同自己的新身份。由于青少年的這種需求,可能會導致有同學刻意表現出特立獨行,甚至會獨到忽視許多看似正確的事情。如果遇到,不要認為有所針對,以免過度敏感產生影響,友善并不卑不亢就好。建議你倒是可以試著把精力投入學習,一方面學習成績突出也算是特立獨行,會得到同齡人的認可,有助于你很好的融入集體;另一方面,你努力爭取復讀總要有自己的目標,不如就好好學習吧!不過你說了算!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一定壓力作為推動力的,適當的逆境與挫折會使你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應對現實生活的考驗。多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們保持良性溝通;突出個人優勢,(比如繪畫、音樂、體育等)增強自身優勢;找找意氣相投的朋友,這三五伙伴會給你更大的支持;注意睡眠等。【遵從你的醫囑】新的環境,新的開始,摒棄前嫌,專心投入。隨著你的成長,會遇見越來越多的這樣那樣的事,或許將來你會感謝今天所遇到的事和想念今天的你!
-
家夫:回家有情緒發泄,可能是在外界感受到無法承受的壓力,或者為了樹立和保持形象,在遭受委屈時壓抑自己,同時又不會用正常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緒,那就只能另辟蹊徑,找替罪羔羊,大概就是能夠包容自己的家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妻子,而最適合的是孩子,因為他/她最弱小。無論是哪種原因,只要需要就會宣泄自我。如你婆婆的教養方式正如你所說那樣,那你丈夫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長時間處于緊張情緒狀態中,這及其不利于身心發展。長久以往,可能導致他對自己的不恰當認識,產生自卑。而自卑的人往往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識,所以會遇強則弱,遇弱則強。在外可忍受遭受的委屈,遇到困難時可能會習慣性逃避,回家后就需要有所補償,把這種怨恨惱怒發泄到人、動物和物上,以調節失衡的心理,也就導致了一些不當行為。(比如瘋狂的摔東西)而學歷和技術的情況,可能也會導致認識問題比較片面、加劇壓力導致情緒不穩定等情況。
-
【漸進并有疊加效果根據實際情況選擇】13歲屬于青春期早期,孩子從童年過渡到未知的青春期,本身就會感到陌生、緊張甚至害怕,會有適當的脆弱和情緒化的表現。無論任何人對環境和人際關系的改變都會感到緊張。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后,大多數人都會適應,但因為性格不同可能也會有較長時間無法融入的情況,此時身邊都是熟悉的陌生人,這使她更顯不安。從前孩子會從父母那里獲得安全感,而步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會轉移到從同齡人那里去尋求安全感并尋求同齡人的認同,通過這些幫助其確立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這對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很重要,但是由于孩子比較孤僻,又不主動交朋友,恐怕在同齡人當中的認可度會受到一定影響,這樣會使其缺乏安全感也會時常感到失望和迷茫,甚至會感到被拋棄。這方面的困惑有可能使青少年產生心理障礙。請家長注意~建議:青春期是追求獨立的過程,但他/她們依然希望得到成年人的信賴和支持,所以請放下家長的權威,關注、關心,做一個支持但不評價的傾聽者;孩子有交好的小學同學嗎?可以先和小學時的朋友聯系,聊天、娛樂活動、一起學習等都可以;尋求初中老師的幫助使其更好的融入班集體;主動多參加集體活動借此與同學交流溝通逐漸融入等…青春期之前的安全感主要來自于父母對其身體的照顧以及對心理的關愛,如果身體和心理沒有得到滿足感,就會缺乏安全感,也就不能積極的融入周遭環境,并促進自己的發展。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對孩子獲得學習經驗和整個發育都會產生不利影響。而孩子的情況是在老師提醒的前提下,又剛好碰到才引起你的注意。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需求時常得不到回應甚至經常性的被忽視,那就會導致孩子的成長受阻并精神壓抑,語言、行為和社交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情緒也會時常低落也會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形成了現今的性格。家長需要調整以往的教養方式了,給予足夠的尊重、信任和自由度,允許她適度的叛逆,在她需要時給予保護和引導,讓她知道家永遠都是安全的,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逐漸拉平與孩子的高度,并關注、關心、關愛!【注意:既然老師反應孤僻又不善交友的情況,這應該不是偶爾,如果是長時間的,有可能已經產生情緒障礙,請盡快尋求專業幫助。越早調整越好,不要拖延。】
-
這種情況出現的越早就越難矯正,并且沒有很針對性的療法(也可以試著多方咨詢一下,也許因為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也說不定)。不過就你現在的年齡來看,有一定幾率,會逐漸自然緩解,但不能掉以輕心。【注意;此行為有完全或部分行為責任能力,所以是要負法律責任的。這可能是在緊要關頭唯一能當頭棒喝的念頭,牢記于心。】建議: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或者只要外出,多人同行,去人多繁華但又不秘籍處,回避昏暗僻靜之所;多參加運動或娛樂活動轉移注意力和消耗精力,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果已婚,保持夫妻和諧;如果有已知情的親人,可以委托其監督提醒;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特別是家人,如果他們能給與你支持和鼓勵,那是最好的;到正規醫院問診,并把確診單據保存好(希望永遠用不到它);等……由于你可能長時間處于緊張,矛盾,焦慮等這樣的不良情緒中,恐怕已經形成了心境,除了家人還需要你的意志力來對抗,你已經勇敢的踏出了這一步。希望以上能幫助你有所緩解,你可以多方征求意見和幫助,只要能幫到你的。
-
不知孩子多大了,假設:青春期初期。如果只是正常的青春期性沖動,可以跳到“建議”。 手淫本身是無害的,屬于人類正常的生理行為。但萬事有度,否則有可能會形成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由于不了解,使得進入青春期的大部分青少年對手淫的態度是消極的,有罪惡感,覺得對身體有害,隨著快感的消失會產生緊張、害怕、后悔、自責的心理。但是隨著生理的不斷發育而產生的性意識必然會導致性沖動(這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反應)、性饑餓感,控制不當的話,青少年有可能會被吸引并陷入循環。如果長時間的處于這種緊張沖突之中,可能會引起內心紊亂,產生不良心理反應,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因為產生了消極的心理暗示而引發生理疾病。關注孩子的言行,也關心孩子的身心!建議:加強性教育和規范約束;矯正認知,手淫并不可恥更與道德低下無關,其真正的危害在于錯誤的認識而導致的心理創傷,以及形成習慣的過度行為引起的不良身心反應;盡量避免不當的性刺激,好好學習多運動,鍛煉自己的意志,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鼓勵多參加同齡人的集體活動,這樣可以在正常的交往中保持對異性健康且適度的表達;轉移注意力。 關于亂,有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是為了和你對著干,蓄意挑釁,可能是青春期引起的;如果是脾氣暴躁或者不拘小節,可能是性格問題;如果是因為懶,那可能是意志力問題,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孩子正處于青春期,會比較敏感,請家長理性判斷,注意引導的方式方法。
-
看到你連發了好幾條信息,能感受到你尋找幫助的迫切和內心的焦慮。?? 離婚對任何一名家庭成員都會造成一定的精神打擊,會產生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這種生活上的巨大變化會讓經歷這一切的人產生心理失調,可能就會產生緊張、焦慮、壓抑、心跳加速、頭疼、失眠等癥狀。由于原有的較為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模式被打破,平衡被破壞,失去安全感,從而產生心理危機。正如你所說,你的“爸爸和姐姐性格大變”,這就是原因。如果這種危機不能得到及時的緩解,就可能導致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失調。比如你姐姐就產生了一定的攻擊性。 其實你所受的打擊和承受的痛苦也并不弱于他們,而且你還要承受來自你姐姐的壓力。(這些解釋是幫助你理解他們現在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但你姐姐對你的不當行為絕對是錯誤的,所以你現在無需去理解他們。首要的是關注自己,關愛自己。)你可以鄭重嚴肅的告訴你的姐姐,不要因為我在家里是最弱小的,就把你內心的焦慮和痛苦都宣泄給我,我現在和你們承受著一樣的痛苦,而你是姐姐呀!需要可以讓爸爸見證(建議讓爸爸在場,也是說給他聽的)。至于她是不是聽進去了,什么時候改甚至改不改,先不要計較,只要保證她聽見了就行。然后關注自己,關愛自己,聚精會神的做自己平日該做的事,暑假作業做完了嗎? 由于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自動屏蔽不相關的事務,比如鄰里雜談。禁止自我評價,專心關注自己及處理與己相關的事宜。
-
有些字被刻意虛化了,圖本身清晰度不高,但依然看到了你的一些表述。感覺像是在上個學期,發生了一些誤會又不好解釋的事情,而你的心情也是受這些事件或相關人物的影響感到不適的,給你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情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果從事發起,那么時間恐怕就不只是你描述的假期中的這一個月了。這些事件可能就成了引發你不良情緒的誘因,又因為沒能及時得到有效的解決,形成了持續的情緒低落。這是具體事件對你心情的影響。另外……再加上你正處于一個特定的時期“青春期”,這本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多事之秋。在此時期,你的身體會極具成熟,自我意識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你會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強烈的關心和反省自己。隨著羅輯思維、獨立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會對周圍的事物形成一種批判性的見解。青春期經常會問,我是誰?他們是怎么看我的?我有什么能力?我在這個班、在家庭或者某個特定的環境下處于什么位置?等諸如此類問題。可又不知怎么正確客觀的評價自己,希望自己能更加獨立,同時也會感到不被理解、茫然、自卑和無助。找不到答案繼而常常感到苦悶。心情上的變化導致行為方式的變化,比如不再像過去那樣活波開朗,經常心事重重。這些都是青春期的特性,是長大的必然過程。每個人的青春期都要經歷這樣的煩惱。只是由于性格不同,處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使得每個人表現的時間不同,程度不同,表現方式不同。所以,遇事的所有人,即使表面平靜,內心未必不波瀾。由于以上的原因,可能就會導致你興趣缺失、悶悶不樂、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失眠早醒甚至有自我傷害的想法。青春期的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自我評價也不夠理性,所以遇事不必急于下結論,遇到問題一定要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特別是尋求父母的建議和幫助。有可能他們沒有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再加上對青春期也并無概念。所以表現出來的態度讓你感到不被理解而痛苦。你要更鄭重的讓他們意識到事態的重要性。(舉個例子:你覺得必要時,甚至可以報警,把事態描述清晰,比如霸凌。不會不過問。當警察在你父母身邊時,你在和他們描述事件,應該能引起他們的重視了。)或許你有更好的辦法。不如就把這次事件當做你解決問題技巧的練習過程吧。面對問題可以有多種積極的方法面對,逃避、(逃避包括自我傷害)消沉、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讓心情更糟。【當你覺得需要時,允許尋求任何幫助,包括報警。這不是游戲,沒有重啟,尊重生命,珍愛自己!】同時,你不如把憤怒或者痛苦等這樣的負面
-
首先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通過陪伴,使孩子得到親密和關心,而父母則獲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又通過與信賴的人親近而獲得安全感,這決定了孩子和你的關系基礎。孩子年齡越小,就越需要時間與大人建立信任關系,這在環境因素之前。不過不同的孩子對親近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不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們的時間是如何分配的,又是否得到了孩子們的信任。孩子只有在獲得安全感時才會感到舒適,此時才能積極的與周遭環境融洽相處,并促進自己的發展。如果缺乏安全感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對孩子獲得學習經驗,進而對整個發育都產生不利影響。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越來越實現他的行為特征(個性化)。環境使孩子獲得經驗,但是從環境中選擇什么樣的經驗并將其內化,成為自己行為特征的一部分,取決于孩子。也就是,環境影響孩子,但影響多少,又有哪些具體影響,因人而異。這也就是兩個生活在同一環境下的孩子各不相同的原因。不過生活內容越豐富,孩子眼界越開闊,孩子想要說話的需求就越強烈。環境條件越好對孩子影響就越好。孩子基本且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而模仿對象大概就是自己的父母或者還有其他比較親密的扶養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扶養者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比如講話的用詞、聲調、身體行為動態、負面情緒的表達等等。不是你告訴孩子應該如何,而是孩子在模仿你的言行。所以如果家長想做孩子的榜樣,還是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如果女孩只有在媽媽面前(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就無法放松是嗎?)才能表現的自然放松,可以笑逐顏開,那說明母親是她信賴的人,很親近的人,可以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而男孩過于內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恐懼。看起來兩個孩子都比較缺乏安全感,男孩更多一些。一般而言,這主要是由環境因素和教育方式造成的,又以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為方式不當為主。建議,調整與孩子舊有的相處模式,增加親密度,多陪伴孩子,玩耍、講故事、親親抱抱舉高高;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創造一些與同齡孩子的交流機會,至少在新鮮的環境下可以促使兩個孩子更有交流的愿望;注意自身言行(講文明、懂禮貌、帶人友善、不污言穢語等),做孩子的好榜樣。信息有限,一般性說明。不知你們做到幾分,有問題就尋求幫助。孩子問題~無~小~事。
-
你的孩子正處于嬰兒期,嬰兒首先要滿足的就是他的身體需求,寶寶會從中得到親近感;又通過與信賴的人親近從而得到安全感,這決定了寶寶和你的關系如何,這些比提供優越的環境更重要。前提是必須獲得孩子的信任,而這需要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能得到恰當的親密和關心,至少得到回應。孩子年齡越小,就越需要時間與大人建立信任關系,照料的人數也越受限制。通常情況下也就是一兩個人,大多數為父母但絕非一定是父母。比如一人工作一人照顧,或者輪流照顧。如果是兩至五天的話,間隔稍長。而害怕分離的心理也會使孩子與主要扶養者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對于孩子而言,父母并沒有什么特殊地位。所以,即使是父母也要通過與孩子足夠的互動才能獲得信任并逐漸成為主要扶養者。原則上講,寶寶能夠和任何照料他、滿足其需求的人建立親密關系。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扶養人,與其說是孩子選擇扶養者,還不如說是哪個成年人愿意成為扶養者(或者是更有條件成為扶養者),孩子都能接受。不過孩子能與更多關系親密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有益處的,就是更有利于他學習復雜的社會關系。你提出的問題,屬于雙重趨避式沖突,選哪一個都是有利有弊,容易使人左右為難。以上是從孩子的角度做出一點解釋,不知能否幫到你。現實生活比理論更加真實、復雜,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在前提條件無法做出根本改變的情況下,我建議;盡量縮短與孩子分離的時間長度,比如兩至五天就選兩天;不要拒絕給孩子支持和幫助,隨時向孩子敞開你的身心懷抱;只要回家,就盡可能的接管孩子的一切事務;有專屬的時間陪孩子玩耍和交流(無論如何選擇,即使辭職,都不要傳達負面信息和情緒,孩子聽不懂但能感受到,會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他的生命中,并在成長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給他講故事,聊天都可以,最好能得到寶寶的發聲回應;多一些肌膚之親,最好也能得到寶寶肢體語言的回應。)為母則剛,母親的位置無可取代!你有堅強的理由!
-
??????? 童年時期,無論宗教、政治還是道德等都是確定的,可進入青春期后這種確定性也就消失不見了,也就失去了衡量標準,導致青少年對自己缺乏信心,不能理性的評估自己的價值。???????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內心豐富且互相交錯,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并產生了心理矛盾。在此期間的青少年自尊心比較強,無論是個人情感還是自己的秘密都不愿輕易吐露,而17歲的你卻勇敢的選擇向媽媽解釋說明,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很多父母對于青春期知之不多,態度上也并不重視,導致不能正確對待,這就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一定的封閉性,致使青少年與長輩之間產生距離,感覺不被理解、被忽視并產生了莫名的孤獨感。??????? 而此時的父母對你的成長并沒有做好準備,正如你所說,你相信你的媽媽相信你,但是她對你所表達的獨立見解(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多方面都是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的,比如;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想必你對事物的看法也更獨立和有所改變吧),有些措手不及,你已經進入青春期,但他們對你的成長還沒做好準備,她的“刺”可能只是沒準備好的不知所措。但無論如何,像過去那種“關愛的父母+聽話的孩子”的家庭模式改變了,如果再缺乏其他的社會支持系統,就導致了心情壓抑、痛苦,甚至產生自傷念頭。這就是青春期。??????? 由于青春期的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自我評價也不夠理性,所以遇事先“愣個3”鐘”,不必急于下結論,遇到問題一定要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特別是尋求父母的建議和幫助,他們依然是你堅強的后盾。 建議你時不時的與父母聊天談心,即能增進感情,又能讓他們了解你的成長變化。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伴隨著孩子和父母雙方關系的不斷調整。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保持良性溝通還是挺重要的。用適合的方式與朋友、同學、同事的溝通也很重要,理解會化解壓力。同時參加一些運動和業余活動,擴展你的朋友圈,也可以幫助你放松心情,也有助于你安然入睡。???????? 現在,已經步入青春期后期的你,越來越接近成熟期,相信已經變得更加的獨立,思想更加的成熟,判斷也更加理性,所以只有你能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