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足量積極情緒的饋,ta就很容易將他人的情緒反饋誤以為是愛。 東亞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總是會讓孩子信念上毫不懷疑父母對自己做出的犧牲和奉獻是愛自己的,但感受上卻總是難以得到父母因自己的存在而快樂、對自己抱以欣賞喜愛態度的情緒反饋。 這樣信念與感受之間的割裂,就像一篤厚重的墻,你知道墻那端是你最珍貴的東西,但是每一次地敲響只能聽見自己的回聲。自然而然就滋生了是自己不夠好,自己很糟糕這樣的信念。 男女之間略有不同的是,如果同樣是在缺乏情緒回饋和情感表達的家庭中長大,男性更多被期待成為“東亞父母的傳承”成為家庭中傳承責任和權威的一方,沒有沐浴在“允許做自己”的愛里,所以更容易忠于父母或多或少表現出與父母一致的品質,去得到那個“角色和身份之下的愛”而女性則更容易成為家庭中受到忽略的色,通過迎合與察言觀色揣摩情緒來感受到情緒的回饋。 這就使得男女的感情模式被分化為,男性需要被認可、被承認,認為只要自己足夠有能力、足夠權威、對別人貢獻了足夠價值就能得到愛。而女性則是在他人對自己滿意、給自己情緒的反饋而感受到愛。男性的恐懼是 低價值感,女性的恐懼是他人的冷漠和嫌棄女性很容易將積極快樂的情緒反饋當作是愛,哪怕那是戀愛中的曇花一現,這種愛情是天大的誤會。 男性的情感是碎片的,被他的事件、價值、角色、社交而分為不同面,是時不時拿出來享受又時常收起的,是被他自己無法掌控和直視的荷爾蒙趨勢的。 女性的情感是如同洪水的,沉寂太久,一陣風刮來,就一陣激蕩。
0 7
-
為了這考試,做了500+次的練習,半年讀了20本書,但,我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兩個月之前,在我第五次失敗之后,我當下即報了二階學習(相當于復讀)。 這件事我一直用的這個理念(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為了針對我的弱點定制的),所以我一直在探究自己,自己身上哪些弱點導致我就是考不過?為什么考不過還不放過自己?為什么要跟自己較勁?(是因為我的自戀?因為我的防御?因為現實壓力的轉移嗎?……)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戴上心理學的眼鏡,與其說是在助人,其實更多地在自己身上,做的事上做反思,做復盤,幫自己成長。剛才我在想,為什么可以用心地在我們的來電身上尋找他們的資源,但自己的資源卻閉眼不見。為什么在這件事上,就得一直揣摩自己的弱點,管它什么自戀,什么防御,什么壓力轉移,這件事本身,我就得承認我就是勁勁的,就是有韌性的,就是不那么容易打倒的! 我們大多數學習心理學的人身上的氣質更多的是內觀、高敏……如果讓我們說自己的不足,估計會毫不猶豫,且能說不少。但,要敞著說自己的優點,估計哼哼哈哈磨磨唧唧半天也不能多說點。 把自己當成我們的來電,換個視角,多點對自己客觀的肯定吧。
-
當一個男人去看《玫瑰的故事》,并試著去理解女人對親密關系的需求,以豁達的角度去解讀每一段經歷。那這個男人是柔軟而堅韌的。至少我這么認為。
-
如果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足量積極情緒的饋,ta就很容易將他人的情緒反饋誤以為是愛。 東亞父母與孩子的相處總是會讓孩子信念上毫不懷疑父母對自己做出的犧牲和奉獻是愛自己的,但感受上卻總是難以得到父母因自己的存在而快樂、對自己抱以欣賞喜愛態度的情緒反饋。 這樣信念與感受之間的割裂,就像一篤厚重的墻,你知道墻那端是你最珍貴的東西,但是每一次地敲響只能聽見自己的回聲。自然而然就滋生了是自己不夠好,自己很糟糕這樣的信念。 男女之間略有不同的是,如果同樣是在缺乏情緒回饋和情感表達的家庭中長大,男性更多被期待成為“東亞父母的傳承”成為家庭中傳承責任和權威的一方,沒有沐浴在“允許做自己”的愛里,所以更容易忠于父母或多或少表現出與父母一致的品質,去得到那個“角色和身份之下的愛”而女性則更容易成為家庭中受到忽略的色,通過迎合與察言觀色揣摩情緒來感受到情緒的回饋。 這就使得男女的感情模式被分化為,男性需要被認可、被承認,認為只要自己足夠有能力、足夠權威、對別人貢獻了足夠價值就能得到愛。而女性則是在他人對自己滿意、給自己情緒的反饋而感受到愛。男性的恐懼是 低價值感,女性的恐懼是他人的冷漠和嫌棄女性很容易將積極快樂的情緒反饋當作是愛,哪怕那是戀愛中的曇花一現,這種愛情是天大的誤會。 男性的情感是碎片的,被他的事件、價值、角色、社交而分為不同面,是時不時拿出來享受又時常收起的,是被他自己無法掌控和直視的荷爾蒙趨勢的。 女性的情感是如同洪水的,沉寂太久,一陣風刮來,就一陣激蕩。
-
沒有什么比溫柔更有力量,也沒有什么比真正的力量更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