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個方法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 父母焦慮、暴躁的情緒,常常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往往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家長自身的心理困境。想要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寶寶,家長需要先從自己做起,調整自己的心態。 ??一起成長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而是一起成長的伙伴。 孩子出生后,家長就要開始不斷學習如何育兒,掌握新的技能,孩子也在慢慢學會更多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知識面變寬,孩子的視野也越來越廣闊,這都是共同成長的表現。 ??控制情緒 父母想要大聲吼叫時,最好先和孩子保持距離,冷卻情緒,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失控,以免嚇到或傷害到孩子。等到情緒穩定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 ??學會放手 大多數情況,孩子觸碰到父母那些所謂的“底線”,不過是父母在強烈控制欲之下強加給孩子的高要求。比如,不許踩水、不許坐在地上、不許玩泥巴、放學后立刻回家、不許到處亂逛?? 正是因為父母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他們才會出現數不清的“情緒爆點”。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應該有自由的想法和意志。父母適當放手才能讓孩子更自由地成長,倦怠感也會煙消云散。 ??不必強求 天下沒有一百分的孩子,自然也不會有一百分的父母。因此,不必強求孩子時刻乖巧懂事,也不必為了自己偶爾的倦怠而心生愧疚、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 ??爸爸分擔 親子教育中,父親的參與能夠注入母親不具備的特殊元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天與父親共處兩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如果孩子內心深處對父親的期待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十分痛苦甚至產生心理缺陷,比如容易軟弱、膽小,缺乏信心和毅力。 這并不是強求爸爸天天陪著孩子,陪伴的質量更重要。工作再忙也不可能占滿24小時,為人父者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識,最好劃出專屬的“爸爸時間”。 ??放個短假 開車時,突然看到“小心路滑”的黃色警示標識,你會怎么做?一定會減速,格外小心地駕駛。 可以把育兒想象成開車,當遇到神經衰弱、煩躁、頭疼、睡眠不好、孩子不愿意溝通等“黃色標識”時,就要提醒自己歇一歇,給自己放個短假,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撫養孩子。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