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自我否定的人,遭遇失敗或挫折時,常常很容易沉浸在負面的情緒里,不斷地回憶起類似的失敗情境或記憶,強化自我的「不配感」。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抽離。將自己從這些情境或回憶中抽離出來,讓自己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觀察。將關注點落在「我做了什么」「還能做什么」等客觀事實上,而非「我本該怎樣」的挫敗、懊惱等情緒內耗上。
0 4
-
當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遭遇問題暫時無法解決,陷入失控并產生焦慮情緒時,我們可能沒辦法將生活/工作立刻拉回正軌,也沒辦法將自己的焦慮情緒立刻消滅。這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那些失控的感覺、焦慮的情緒存在,去做那些我們應該做、且能夠做的事情。比如,該工作就工作,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娛樂就娛樂……長期這樣執(zhí)行下去,焦慮就會逐漸緩解,生活/工作也會一點點回歸正軌。
-
許多人都以為“心靈成長的終點”就是要變成:宇宙第一鐵石心腸堅不可摧。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一個心靈成熟的人,是真實的,內外一致的。他會勇敢的表現(xiàn)和表達自己所有面向,包括堅強與脆弱,快樂和哀傷;他會向其他人敞開自己的心,不會因為傷害而將自己封閉;他會很容易感受到快樂,也對他人的痛苦充滿了同理心,并能以接納、溫柔的姿態(tài)對待自己和他人。
-
當你開始向內看,允許自己去看到那些你不愿意看到的所有不完美的部分,就在徹底終結你跟這個世界之間的對立。你不再對別人有更多苛刻的要求,便能允許自己在左右兩端之間找到一條中間的路來走。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門,是在這樣放開執(zhí)著的過程中自然開啟的。
-
改變不是對舊模式的徹底切斷,而是逐步建立新的理解方式,學會看見并安撫自己情緒和需求。當你不再執(zhí)著于通過他人的回應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你會發(fā)現(xiàn),愛可以是一種平等、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存在。
-
“不要回應別人的投射”,并不是讓你被動忍受,而是選擇更有力量的方式保護自己。你可以這樣做:保持平靜,不被情緒裹挾。當別人情緒激烈地指責你時,告訴自己:“這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庇媚愕钠届o,化解對方的情緒攻擊。用堅定的態(tài)度,畫出邊界。
-
從一個孩子變?yōu)橐粋€成年人是件極其簡單的事,只需要時間就可以;從一個成年人回歸為一個孩子則極為困難,需要智慧和勇氣——回歸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極致。
-
接納自己的“不安全感”,安撫它,照顧它,讓它存在,當你一次次體驗到可能出現(xiàn)的失控其實并不會真正的失控,體驗到自己也慢慢擁有了掌控感,體驗到即便失控了,你也不會粉碎,你也能慢慢適應和承受,你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過習得性樂觀的概念:如果你沒有把事情往好處想的天賦,也沒關系,你可以不斷練習怎么把事情往好處想。因為日積月累的練習,能讓樂觀變成一種習慣,讓你從“越想越氣”,變成“氣也無妨”,再變成“有什么大不了”。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煩惱和低谷,是健康的詮釋方式讓我們得以熬過去。
-
太陽是抑郁的天敵。走出門感受陽光曬在身上的暖意,微風吹過身體的溫柔,觀察天空中云朵的移動,呼吸樹木散發(fā)的清新空氣。專注地感受這一刻,便能慢慢回血。
-
人生本就苦樂參雜,如果無法避免痛苦,那不如享受當下,多為自己保存些快樂的瞬間。有句話大家應該很熟悉:情緒是流動的。它經常被用來安慰一個人別太在意負面情緒,因為一切情緒總會消散。但今天我想用它來提醒大家:珍惜終會消散的快樂吧。在快樂每一次來臨時,毫無負擔地去感受它。你的健康、舒適、愉悅,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