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抑郁癥患者都在假裝正常人,他們看起來積極、陽光、努力、奮進,但在他們內心卻潛藏著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內心深處被迷茫與虛無感折磨,這就是所謂的微笑抑郁癥。用理論來講,這也叫人格面具。所謂人格面具,就是一個人以怎樣的姿態對外展示自己,也是人們為了保護真實的己,與外界交流時就需要一種面具, 本質上來講,人格面具是為了得到社會認同的手段。 每個人都帶著不同形式的面具,在不同場景面對不同人群,這個面具還都不一樣。 這種人格面具是怎樣產生的呢?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些可能被社會規范所禁止的沖動,比如憤怒、欲望等等,或者包含了個體自我否定或壓抑的經驗和感受,是我們不希望別人知道的部分,我們將其稱為陰影。 每個個體都需要在維護社會形象(人格面具)和接納內在的真實感受、需求(陰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按榮格學派的來講,抑郁癥是自己的內心與社會所期待的自我之間產生了一種沖突,是一個人的“陰影”對自己“人格面具”的抗爭。一個人如果過度依賴起人格面具,過度迎合他人或社會的期待。而公司或否認了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感受。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個體感到內在的空虛、孤獨以及強烈的不滿意感,進而可能產生抑郁的情緒。 那么如何治療抑郁癥,摘掉這個人格面具呢?當我們意識到人格面具和陰影的存在, 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他們,接受自己的所有部分,包括人格面具、陰影和其他的無意識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夢境分析。冥想、藝術創作等手段進行自我探索,直接發現自己內心直正的聲音,最終成為真實的自己,也就是自性化。 但這個自性化很容易被人誤解,他不等同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自性化并不是與世隔絕,而是聚世界于己身,更接近于佛法中的自性。種子在沒有發芽破土之前是沒有任何跡象的,那是因為沒有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但這是個探索自性的過程。或許很慢,或許很快,但卻是必經之路。 當你走上探索真我的征途。你將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直面真實的力量。這種力量感足以支撐你勇敢前行。
0 3
-
讀書會開啟,持續努力,不斷成長!
-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每周四晚上,空下來一起讀讀書,挺好~
-
上帝賜予我平靜,讓我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 上帝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 上帝賜予我智慧,讓我分辨二者的不同。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
唐.米格爾.路易斯,曾說過:“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涉險而生。活著,并且表達真實的自我。” 人們對“展現真實自我”的恐懼,甚至超過對死亡的恐懼——因為真實的自我往往關聯著天賦、潛能和獨特性,而我們可能害怕因此被評判、被孤立,或是“不配”擁有這樣的光芒。 這種“畏縮地活著”的狀態,本質上是對自我價值的壓抑。而勇敢活出真實,才是對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
減少對他人的期待,將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嘗試,你會發現,很多快樂,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
當你找到一個熱愛的領域并深耕下去,你會發現,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來越強,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
-
有一個自己在留戀過去,有一個自己在擔憂將來,還有一個自己在面對各種現實。這樣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個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實存在。 沖突和撕裂,本質上都源自于匱乏。一個人內心的豐富與內在的沖突成反比。 匱乏,限制人的自由;豐富,釋放人的自由。在物質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樣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在當下的時候覺受是豐富的,甚至是豐盛的,回憶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消失了,擔憂將來的那個自己同樣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過只是一種文字概念,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給予自己豐富的生命體驗。豐富,是用來進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則。 ?
-
“通透”二字,從來都不指看世界、看別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難的,還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為健康,為身材負責!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場并非贏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執念,走出喧囂。在人生轉角處尋找命運的新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