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預期會對我們的體驗造成深遠的影響。 一般來說,當人們前來尋求幫助或獲取信息時,他們都會對事情最終會有何結果抱有一定預期。 他們對這種期待投入的情感越多,他們就越不可能體驗到與這種預期相反的情形。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堅信自己嘗試想解決的問題就是無解的,或者毫無希望的,那么即便別人給他提供了一些可能會有幫助的解決方案,這個人也不會去嘗試。 這導致問題仍然無法得到解決,也又一次證實了認為它無解的看法是“正確的”。 在系統論中,這種循環的過程被稱為“自我校準回路”,它本質上描述了為什么有人無論怎么努力還是在原地踏步,沒有改變。 用大白話來說,人們會煞費苦心地原地踏步,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糟糕的決策和錯失的機會是有理由的。 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能否直面可能與來訪者的沖突,考驗價值觀和咨詢倫理。 來訪者也應該明白,有些改變是需要刺痛的,如果咨詢師只有理解安慰與支持,在你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中,錯的都是別人,而我們又不可能是完美的,這個矛盾源于何處呢? 當然,怎么做,取決于當事人自己,不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確是真實不虛。
1 4佳鈅: 千真萬確
-
萬般皆是命,唯有業隨身,聽起來像迷信,其實,世間事,不管用哲學、心理學還是宗教分析,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所謂“萬法歸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比如業力,業力只是前世今生嗎?它不只是佛教的教法,哲學上是因果律,而從心理學視角看,業力的本質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外在的儀式是無法改變內在的慣性的(當然有助力作用)。真正的轉變必須從內在開始,業力才能真正轉變。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轉變,那種好起來的感覺,從內心開始。
-
你在誰的面前像個孩子,那個人就讓你感受到了愛。
-
如果別人不知道你哪里或者你有多么不滿意,那可以這樣理解,這個責任還在你這里。 ↑林書豪接受采訪時說的話,有道理。
-
這世界真正愛你的人不多,所以別指望得到很多理解、憐憫和支持,錦上添花的人很多,現在叫“慕強”,雪中送炭的人太少,萬一有一個那絕對是幸運。 遠離打擊的人,打擊你的“人”,而不是指出你的不足;遠離否定你理想或者野心的人,本來拼搏做很難,你不需要有人拖你后腿,人就這一輩子,率性而活也不錯,錯了又何妨,所以遠離阻礙你做決定的人,如果他們給出建設性的意見,你要記得聽。 遠離有毒的人,哪怕他們是你的父母家人。人性中,最見不得你好的大多數是身邊的人。更何況,這世界懂愛的人并不多。
-
不管地板有多臟,用心打掃就會干凈的。
-
別擔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沒有 別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擁有
-
史蒂夫·哈維與女孩的對話(手搓版),分享給朋友們
-
就算父母不愛我,也可以有更好的人生。 因為,生命是屬于你自己的。
-
羅杰斯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是積極主動、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這樣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們有以下5個特征: 其一,樂于接受一切經驗; 其二,時刻保持生活充實; 其三,信任自己機體的感受; 其四,有較強的自由感; 其五,有高度的創造性。
-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