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價值感的人,為什么很難得到他人的愛? 有些單身的人會體驗到孤獨,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可是床邊卻沒有個人,孤苦伶仃。有的結婚了的人,也會在很多時候感覺到孤獨,雖然旁邊躺著一個人,可是他又不懂自己。這種孤獨叫“孤單”更精確。孤單的本質其實是低價值感,他相信了:沒有人喜歡我,沒有人在乎我,沒有人記得我,沒有人關心我,大千世界都是過客,萬家燈火都是別家。 低價值感的人,一方面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一方面又渴望被愛。被愛這個東西是基礎需要,像生理一樣的需要,沒有就活下去。所以他們必須要創造自己的方式來獲得一點愛。低價值感通常會用貶低別人、討好別人、把自己打扮得很出眾等方式去獲得愛的可能。然而這些方式他人很難看懂或者更容易破壞關系,因此他們得到的愛又少,成功率低,結果又負作用于他們的自我評價,再次驗證自己不值得被愛。 愛這個東西,就是你相信自己值得,你就會去發現被愛、尋找被愛,然后你體驗到的愛就更多。而你覺得自己不值得,你就不得不努力創造,得到了還要想著怎么還,被愛的時候還要一次次驗證,直到折磨得他人“累覺不愛”。
0 0
-
婚姻里的孤獨感如何緩解? 感到孤獨,未必是因為孤身一人。穩定的親密關系看似能驅散孤獨 —— 畢竟,許多人結婚就是為了找到一個能永遠陪伴自己的人生伴侶。但事實上,已婚卻依然感到孤獨,是完全可能的,且為數不少。 一、已婚卻孤獨的跡象: 1.即便兩人相處,你仍覺孤獨。 2.你們很少交流。 3.你總找理由避開配偶。 4.你們很少或從不發生性行為。 這些因素都可能加劇婚姻中的孤獨感。有時這只影響關系中的一方,但很多時候,雙方都會感到被孤立、與對方隔絕。 二、為什么已婚的人還會感到孤獨? 1.工作與家庭。已婚夫婦感到漸行漸遠,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家庭與工作的壓力。 2.壓力事件。有時,夫妻共同面對的挑戰會在關系中劃下裂痕。而如果它放大或暴露了婚姻中的弱點,情況會更棘手。 3.不切實際的期望。有些時候,你的孤獨感或許與配偶關系不大,更多是因為其他需求未被滿足。 4.缺乏坦誠示弱。不愿向伴侶坦誠示弱,也可能催生孤獨感。 5.社交媒體上的比較。拿自己的關系和社交媒體上展示的關系做不切實際的比較,也可能加劇孤獨感。研究表明,花更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的人,孤獨感也更強。 三、已婚卻感到孤獨,該怎么辦? 1.與配偶溝通。第一步是和伴侶聊聊你的感受,看看他 / 她是否也有同樣的體會。如果你們都感到孤獨,那這很可能是你們可以一起解決的問題 ——?重新建立聯結,加深彼此的關系。如果這種孤獨感只是單方面的,解決起來可能更難。若伴侶在情感上很支持你,你卻仍覺孤獨,那或許需要從自身找原因并努力調整。 2.避免指責。在努力克服關系中的孤獨感時,重要的是避免指責。這會讓伴侶感到被攻擊,進而產生防御心理。 3.共度更多時光。與配偶共度更多高質量時光也很重要。限制社交媒體使用或許也有幫助。研究顯示,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可能加劇孤獨感與隔絕感。 4.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孤獨感仍在造成困擾,你可以考慮咨詢心理咨詢師,探討已婚卻孤獨的原因。 要記住,每段婚姻都獨一無二。而且任何關系都有自然的起伏,可能會出現聯結感較弱的時期。若你在婚姻中感到孤獨,重要的是找出可能的原因,并采取步驟解決問題。現在弄清問題的根源,有助于你們朝著更健康的關系邁進。
-
生活越難,減肥越難:最常被忽略的減重真相 我們習慣性地將減肥失敗歸咎到意志力不夠、執行力太差、控制力太弱。事實上,造成體重反彈的并不是“自律不足”;引發暴飲暴食的,也絕不僅是簡單的“飯太好吃”。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情緒壓力是現代人肥胖的重要誘因之一。這就引出一個悖論:當減肥成為壓力源本身,你很難減肥。瘦,也許應該建立在真正學會快樂的目標之后。 我不餓,只是嘴巴寂寞。現代人的焦慮幾乎無處不在。焦慮著無法掌控的當下,焦慮著難以預測的未來。這種強烈的匱乏感會驅使大腦本能地尋找補償機制。購物、進食,是最直接、最容易獲得安慰的方式。尤其在壓力狀態下,焦慮個體更容易傾向于選擇高糖、高脂食物,因為它們最能快速帶來愉悅感與安全感。這就是所謂的“情緒性進食”。 焦慮會讓我們與身體失聯。如果說情緒性進食是“嘴巴寂寞”的結果,瘦體素抵抗則會讓我們永遠感到饑餓。正常情況下,當我們攝入了足夠熱量,瘦體素就會升高,使食欲下降,進而停止進食,保持相對平衡的體重。但在慢性焦慮或壓力狀態下,大腦對瘦體素的感知會變得遲鈍,無法準確解讀信號。這就是“瘦體素抵抗”。即便體內瘦體素水平很高,大腦也無法準確接收信號,于是持續感到饑餓。 焦慮會讓大腦以為你在“逃難”。我們生存所必需的能量(脂肪)貯存水平由大腦計算得出,被稱作體重定點。它不僅與基因相關,更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壓力水平、激素狀態等長期因素共同協定的結果。慢性壓力狀態下,大腦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會被長期激活,使得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皮質醇在短期內可以調動血糖、動員能量儲備,幫助身體應對壓力,但如果長期處于高值,就會對代謝造成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高壓之下,大腦以為你遭遇了非人的虐待,所以開啟極限生存模式,儲存能量,使你能夠活下去。 所以減肥要對抗的,并不是脂肪,而是一個失去安全感的大腦,以及被調高了閾值的身體。 如何重建身體的安全感?大腦是最精明的會計,靠“自制力”與它硬碰硬往往會落得一敗涂地。所以,比起立刻禁糖、禁油和高強度運動,更重要的是讓身體和大腦恢復“安全感”,回到穩定狀態。 1.吃“奶奶也認識”的食物,比起吃配料復雜、形狀精美的“健康食品”,簡單、完整、未經高度處理的原始食材更能發揮作用。2. 識別“情緒性饑餓”。很多時候,讓你吃東西的并不是饑餓感,而是做不完的工作、無聊或者孤單。所以在想吃東西前,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
-
為什么,你的別一半見不得你比他(她)好? 另一半見不得你比TA好、會因為你太優秀悶悶不樂、會因為你有點成就陰陽怪氣地酸你、打壓你、忽略你、甚至給你潑冷水…… 這些,其實都是親密關系中的「忮忌」。 什么是忮忌? “忮忌”(zhì jì)是一個古漢語詞。指的是:因為別人的優點、成功而心生嫉妒,甚至暗地里敵視、打壓或冷嘲熱諷。 為什么我們要特別指出親密關系中的忮忌呢? 因為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本該是彼此支持、共榮的伙伴,可一旦出現“忮忌”,就會變成:我不希望你比我好;我愛你,但更希望你依賴我、離不開我;你一強大,我就感覺被威脅...... 這其實是很多親密關系中非常隱秘、但又很常見的一種情感競爭。 在親密關系中,忮忌含有一種矛盾的敵意和惡意: 我知道你好、我也會更好,但我就是無法純粹地為你感到開心。 針對這種現象,心理學家Judith Sills和精神病學家Gail Saltz發現: 足夠強大的伴侶會希望對方是最好的; 而不夠強大的伴侶不僅看不得對方的好,還認為對方的成功反映出他們的能力不足。 這里的“強大”,指的是伴侶的自我實現水平。如果你的另一半自我實現水平比較高,想做的事情能馬上去做,相信自己可以克服障礙,持之以恒取得進步。那么,當你嶄露鋒芒,他不會感到自己的光芒被你掩蓋,因為他具備好好“發光”的能力;相反,如果你的另一半自我實現水平比較低,想做的事一大堆卻遲遲不去做,挫折面前容易打退堂鼓,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當你展露鋒芒,他會感到自卑不安,仿佛跟你比自己就是個笑話。 什么樣的伴侶更容易忮忌? 這三類人,在親密關系中容易見不得伴侶好: 第一,焦慮型依戀者。親密關系中有一類人,喜歡不斷博取關注、索取更多愛,因此表現得更加粘人、對另一半的狀態更加敏感。他們是“焦慮型依戀者”,早年在母嬰關系中,媽媽忽冷忽熱、反應遲鈍、經常缺席;長大后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也容易感到不安。心理學家羅伯特·凱倫在《依戀的形成》一書中指出:焦慮型依戀的戀人,具備更強的攻擊性和違抗性。 一旦伴侶太優秀、激發了他們的危機感,他們就會試圖打壓、冷落、控制另一半。 第二,鴕鳥型人格者。鴕鳥型人格伴侶,將親密關系視為零和博弈:你必須讓我覺得“你需要我”,而不是“我需要你”。因此,他們難以忍受伴侶比自己優秀,“不被需要”帶來的競爭失敗感,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忮忌。 第三,自戀型人格者。自戀程度高的人,難以接
-
當朋友只會抱怨卻不改變,我被榨干了 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需要向人傾訴生活難題的時候,有人能隨時接住你的情緒真的很暖心。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總在當樹洞,對方卻從不反過來安慰你,這種單方面付出遲早會掏空你的精力。 情感吸血鬼四大危險信號: 1. 每次聊天都讓你心跳加速、疲憊不堪 2. 總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關心你的近況 3. 問題永遠比你多,還總愛拿你當反面教材 4. 消極情緒像黑洞,和你相處后總覺得世界灰暗 三大生存指南: 1.別急著當救世主 2.給他(她)找專業樹洞 3.建立友情防火墻 終極提醒: 真正的友情應該像雙人舞,有進有退才有美感。如果發現某段關系讓你長期處于心理透支狀態,及時止損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就像照顧盆栽要懂得修剪枯枝,經營友情也需要適時斷舍離。 能讓你笑著流淚的關系才是真朋友,讓你夜不能寐的,該說再見了。
-
低價值感的人,為什么很難得到他人的愛? 有些單身的人會體驗到孤獨,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可是床邊卻沒有個人,孤苦伶仃。有的結婚了的人,也會在很多時候感覺到孤獨,雖然旁邊躺著一個人,可是他又不懂自己。這種孤獨叫“孤單”更精確。孤單的本質其實是低價值感,他相信了:沒有人喜歡我,沒有人在乎我,沒有人記得我,沒有人關心我,大千世界都是過客,萬家燈火都是別家。 低價值感的人,一方面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一方面又渴望被愛。被愛這個東西是基礎需要,像生理一樣的需要,沒有就活下去。所以他們必須要創造自己的方式來獲得一點愛。低價值感通常會用貶低別人、討好別人、把自己打扮得很出眾等方式去獲得愛的可能。然而這些方式他人很難看懂或者更容易破壞關系,因此他們得到的愛又少,成功率低,結果又負作用于他們的自我評價,再次驗證自己不值得被愛。 愛這個東西,就是你相信自己值得,你就會去發現被愛、尋找被愛,然后你體驗到的愛就更多。而你覺得自己不值得,你就不得不努力創造,得到了還要想著怎么還,被愛的時候還要一次次驗證,直到折磨得他人“累覺不愛”。
-
夫妻之間,可以吵架,但不能這樣吵! 1.不在大庭廣眾面前吵。在大庭廣眾面前吵的時候,已經沒有為對方留了余地。這事情原來可以 在私底下解決的,在大庭廣眾面前把它抖出來,他失去了面子時,只會激化矛盾。 2.不在兒女面前吵。在孩子面前吵架,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影響孩子人格健康發展。 3.不在對方氣頭上吵。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耳朵是關起來的,嘴巴是張開的。氣只能一邊來放, 不能兩邊都來放。 4.不要翻舊賬。如果你把十幾二十幾年前的事情翻出來來吵,只會激怒對方,永遠有吵不完的架,過去的事情要能夠原諒和淡忘。 5.不攻擊對方父母親人。攻擊對方的親人,比攻擊對方更有殺傷力,會讓局面更加失控。 6.不以偏蓋全。你可以提醒,但不要拿起特例當定例,不要把一件單獨的特定的事項當作永遠不變的事實。不要說“你總是”,好像對方真的“總是”那樣。 7.不揭對方的傷疤。傷疤是一個人的隱痛,作為夫妻,要幫助對方去療愈,而不是去反復揭開。 8.不能動手。如果一對夫妻到了動手的地步,這對夫妻就到了很危險的地步了,因為動手打人的傷害是很難傷愈的。 9.不能提離婚。在婚姻家庭關系中,離婚再結婚的離婚率更高。一方說出離婚的時候,對另 一方心理的傷害是最大的。
-
結婚,就可以擺脫原生家庭嗎? 用結婚的方式逃離父母,很可能是為了結婚而結婚,而為了結婚而結婚,會存在潛在的傷害。一是因為對對方了解不多,是潛意識中的某些部分讓自己“愛”上對方。二是因為會把對方當做拯救自己的人,給予過高的期待。 結婚是第二次重生,不該用來逃離父母。其實,那些用結婚來逃離父母的人,是想借助外力來完成一次漂亮的轉身,但是與原生家庭分離這件事,自己負主要責任。或者說,外人很難幫上忙。也就是說,超越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唯有自己去面對,否則,他們逃離了原生家庭,邁入的,很可能是第二個原生家庭。
-
一個人“精神獨立”的6個標志 這幾年聽到越來越多人提到“精神獨立”這個詞。因為很多人發現:僅僅是“經濟獨立”“生活獨立”并不足以讓一個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快樂與自由。 即使在物質上擁有一切,在生活中已經有了照料自己的能力,但缺乏精神的獨立自主權仍會導致一個人在面對外界壓力和內心掙扎時感到慌亂無助。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讓自己陷入精神內耗的漩渦,情緒完全跟著別人跑了。 那么,怎樣才算是精神獨立呢? 1.有清晰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是誰。精神獨立的人通常對自己的情感、價值觀、信念和目標有深入的理解。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并有意識地選擇生活的方向。 2.能夠自主決策,而不是滿足他人期待。精神獨立的人在做決策時,會依賴自我信念和價值觀,而不是單純迎合他人的期望。 3.保持情感獨立,不輕易被外界的情緒所左右。精神獨立的人善于分辨并理解別人的情緒,同時保持情感獨立,不將他人的情緒投射到自身上,懂得建立健康的情感界限。 4.在關系中有良好的邊界感,既不依附也不控制他人。精神獨立≠自我封閉。精神獨立的人絕不是在任何時刻都孑然一身、獨來獨往,完全不依賴他人。只是他們能與他人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關系,能夠明確表述個人需求和界限。 5.追求更符合本心的生活目標,不被外界干擾所迷失。他們知道什么對自己最重要,并據此設定生活目標。他們拒絕盲目從眾,不輕易受到潮流或他人期望的影響,而是基于自我認知做出生活選擇。 6.對自我價值的堅定認同,而非對外部評價的依賴。精神獨立強調內在價值的自我確認,這使得一個人不再過分依賴外界的認可和評價。
-
其實,你不是拖延,而是在逃避!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個壞習慣,在碰到有點困難或者糾結的事情時,特別喜歡“先放著不管”。 不僅是具體的小事,甚至是重大的人生選擇,這個習慣乍一看沒什么影響,但長期積累下來,造成的后果是: 總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前才完成,以及,和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 我們常常把這些歸結為自己懶、愛拖延,其實不是拖延,而是出于一種“逃避心理”。 1.逃避“自由”。遲遲無法做出選擇的人,可能是在逃避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心理學家弗洛姆提出,自由是權威和規則的反面,真正的自由會伴隨著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因此他認為,個體會因為無法承受自由所帶來的責任與風險,而主動選擇逃避自由。 2.逃避痛苦。總是拖延該做的事,可能是在逃避已知的困難。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熟悉的任務場景中,比如學習、運動、收拾房間等等。即使知道這件事做成后,會有自己想要的回報,我們也很難開始一件事。因為過程太痛苦了,但拖延這件事卻可以立刻減輕這種痛苦。 3.逃避失敗。遲遲無法將想法轉變為行動,可能是在逃避理想自我的破滅。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不熟悉的任務情境中,如,想嘗試新的行業、新的領域,但不去行動,就可以把“不做”當作借口,安慰自己“只要我做,一定能成功”。維持這種虛幻的“理想自我”,阻止了你付諸行動的動力。這其實是“自我設限”,是人的一種心理保護機制。指為了避免表現差勁,人會主動去做一些破壞性的選擇,從而給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比如“不去行動”就是在破壞夢想的實現。 但人生很多事情是并沒有截止日期的。你是誰?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擁有什么樣的生活?這些專屬于你的人生課題,不會有老師、家長、領導來催你,要求你拿出對應的“成果”。 逃避之所以讓我們感到痛苦,或許是因為我們在無視自己真正的人生課題,假裝過另一種人生。 接納自我,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欲望,勇敢地做出選擇,然后為之努力。即使不能立刻收到反饋,但緩慢向上,也是值得的。
-
如何判斷一段關系是否健康 發現生活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注重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經營,而是將目光和注意力轉向自己。大家開始覺得:低質量的關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那么,有沒有辦法判斷一段關系是否健康呢? 一、健康的關系里你能夠得到及時的看見和回應。一個成年人世界中的好戀人,扮演的往往是安全島的角色,能夠在需要回應時穩穩地接住你。回應性的關系讓人重建自信,可以使人發展出更好的功能和更內聚的自我,更有安全感地去投入廣闊天地。 二、健康的關系是務實的。多關注對方是否真的有興趣了解你,并且自己能在很多細節和小事上真正被關心和支持。 三、健康的關系是有包容性的。戀愛是彼此爭奪自我、并彼此達成穩定一致的過程。這必然意味著,雙方要退讓一部分的自我,做出妥協和犧牲,彼此磨合后更好地相處。真正在意你的人,會為你俯身。如果在一段關系中,對方連一點自我也不肯退讓,向來我行我素,無論他看起來多么好,都可能只是在榨取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