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鈍化——放棄最愛的人后,人真的會變得冷酷無情嗎? 你有沒有曾經悲痛萬分,無法自拔的感受? 一次分手,讓你從相信愛情到再也不相信愛情,甚至對愛情失去了感知,變得冷酷無情。 在心理學上這個叫做情感鈍化,指的是一個人的情感反應變得遲鈍,緩慢不再像以前一樣敏感和強烈。 當一個人失戀的時候,失去了真愛的時候,遭受了極度痛苦時,大腦的神經系統就會減弱對外界的敏感度,就無法感知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從而變得冷酷無情。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失去摯愛的時候變了一個人原因,其實就是情感鈍化。 情感鈍化在生活中有以下表現 1、對好消息無動于衷 比如:你的朋友告訴你中大獎了,告訴你升職加薪了,但是你沒有任何感覺,就像聽到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樣。 2、對悲傷事件缺乏反應 當你聽到身邊的人離世,你可能沒有流淚,也沒有感到悲傷,甚至表現得異常平靜,好像這件事情和你無關。 3、在親密關系中缺乏情感交流 即使你后面再找到伴侶,與伴侶重新建立聯系,但是你可能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愛意或者感受不到對方的愛。 在親密接觸時也感受不到任何情感上的滿足和愉悅。 4、對美好的事物漠視 看到美麗的風景藝術作品或者聽到動人的音樂,好看的電影等等,你都沒有任何情感上的波動,甚至覺得平平無奇,不值得欣賞。 為什么會產生情感鈍化? 1、長期的情感壓抑 當一個人長期的壓抑自己的情感,比如說失戀的時候,失去最愛的人的時候,極度的悲傷,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表現出來,這些被壓抑的情緒逐漸的會被凍結,就會導致對情緒的敏感性降低。 2、心理創傷 很多經歷過重大心理創傷的人,為了保護自己而關閉情感感知的系統,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這種自我防御如果長期的維持就會變得情感鈍化。比如說失去最愛的人,你為了不再受傷,你就會讓自己感受不到,對情感變得麻木。
0 0
-
1. 每一個靈魂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2. 陪你穿越情緒的迷霧,遇見內心的晴朗。 3. 療愈不是抹去傷痕,而是學會與它溫柔共處。 4. 你訴說,我傾聽——用整顆心的寂靜。 5. 這里沒有評判,只有理解生長的空間。 6. 有些路不必獨自走,我的肩上有你的星光。 7.你比想象中更堅韌,就像種子破土時的光芒。 8. 黑暗不是終點,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9.脆弱里藏著真實的勇氣,我愿與你一同發現。 10.靠近光,成為光。 11.治愈從被理解開始。 12.你值得被溫柔看見。
-
“沒有所謂的這樣最好的一條路,只有自己想走的,或者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
讓身心接近天人合一的狀態,人也能獲得天地能量的滋養,精氣神也會不斷增加,隨著生命能量的日漸充盈,自身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
道無形,佛無相 修行從不是吃齋念佛打坐 也不是執著于形式 而是心念凈、靜、通、平 而又能不執著于萬相 照見本心 如其所是。
-
如果一個夢總是重復的出現,那可能說明什么呢?可能說明你的生活中正面臨著某種繞不過去的坎,總是在同一個地方遭遇失敗或困難,而難以克服它,獲得新的體驗和收獲。因此對于重復出現的夢境我們應當格外重視,去搞明白它的含義。
-
現實生活往往滿是壓力和挑戰,而投射性理想化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避風港’。通過把某個人理想化,我們能暫時躲開現實的痛苦,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里。
-
認知重構通過改變思維方式來改善情緒??。試試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認知重構 ????
-
三句話趕走你的焦慮、抑郁,很好! 如果你抑郁了,說明你活在過去; 如果你焦慮了,說明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平靜了,說明你活在現在。
-
“我愛一個人的標準是,他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不會對我惡語相向,埋怨我指責我” ???
-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心理現象,指個體在經歷反復的失敗或挫折后,逐漸感到自己對結果無法控制,從而放棄努力、被動接受困境的心理狀態。即使后續環境改變、有機會逃脫或成功,個體也可能因“習得”的無助感而不再嘗試。 現實中的例子 學業:學生多次考試失敗后,認為“再努力也學不好”,放棄學習。 職場:員工長期被否定后,不再主動提出想法。 -人際關系:長期被貶低的人可能認為自己“不配被愛”,放棄爭取權益。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1. 認知重構: -識別消極歸因(如“我總是失敗”),替換為具體、可改變的歸因(如“這次方法不對,下次調整”)。 心理咨詢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此有效。 2. 小目標達成: 設定微小、可實現的目標,積累成功體驗(如每天完成一個小任務)。 3. 環境支持: 尋求鼓勵性的人際關系(如導師、朋友),避免長期處于貶低性環境。 4. 掌控感訓練: 通過練習選擇權(如自主決定生活小事)逐步恢復對控制的感知。 積極應用 塞利格曼后來提出習得性樂觀”,強調通過調整歸因方式,可以培養積極的應對模式。 習得性無助雖令人困擾,但它是“習得”的,意味著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