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恩愛”為啥死得快? 成年人的世界,只要留心四處看看,不難發現極少有人會向婚前或者有孩子之前那般秀恩愛。不管是真的相敬如賓,還是搭伙過日子,誰家的鍋底都有灰,你只是沒看到別人的苦,就以為別人的生活多么美好,卻把你心中的不平衡投射到對方的身上,抱怨生活就是暴露了自己內心的脆弱。真正的富足安定是向內求,而不是一味向外求。幸福的人都有一定的共同點,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悲哀。 未經別人的苦,別輕易勸別人善良。生活像一杯茶,像一本書,像一趟長期的旅程,有苦也有的甜,需要你慢慢品,多少人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多少人愿意為你駐足停留。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很多人一直在追求一個完美的伴侶,一段完美的感情或者婚姻,每個人喜歡的其實只是你心里想象的那個人,現實中并不存在,所謂的追尋,只是你心里的期望對別人的投射。 不上不下就是最好的狀態,小富即安就是當下的追求。當你一直追尋的身外之物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你一樣還會有別的煩惱, 認識一些自己的朋友,也會難免失去一些人,不是所有的人都經得起考驗,沒有必要去考驗人性的悲涼,把生活控制在你游刃有余的范圍里,而不是被那些過多的驅使。戒貪戒癡戒嗔。生活就是一個在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反反復復的過程。生活不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也不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自大,不害怕,不討好,不卑微,不害人,不騙人。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窗前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簾,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的稀松平常反而有時候正是你羨慕的那些人的內心渴望。很多“秀恩愛”死得快,往往只是維持“蘋果皮式的婚姻”。 沒事多看看《博弈論》的經典困境與理論,看看馮唐的《勝者心法》和《強者破局》,充分看透人性。做好自己的事、少管他人的事、看淡老天的事。珍惜當下,珍惜擁有,善待對你好的人,降低對別人的期待、不斷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狀態。
0 0
-
1. 每一個靈魂都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2. 陪你穿越情緒的迷霧,遇見內心的晴朗。 3. 療愈不是抹去傷痕,而是學會與它溫柔共處。 4. 你訴說,我傾聽——用整顆心的寂靜。 5. 這里沒有評判,只有理解生長的空間。 6. 有些路不必獨自走,我的肩上有你的星光。 7.你比想象中更堅韌,就像種子破土時的光芒。 8. 黑暗不是終點,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9.脆弱里藏著真實的勇氣,我愿與你一同發現。 10.靠近光,成為光。 11.治愈從被理解開始。 12.你值得被溫柔看見。
-
“沒有所謂的這樣最好的一條路,只有自己想走的,或者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
讓身心接近天人合一的狀態,人也能獲得天地能量的滋養,精氣神也會不斷增加,隨著生命能量的日漸充盈,自身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
道無形,佛無相 修行從不是吃齋念佛打坐 也不是執著于形式 而是心念凈、靜、通、平 而又能不執著于萬相 照見本心 如其所是。
-
如果一個夢總是重復的出現,那可能說明什么呢?可能說明你的生活中正面臨著某種繞不過去的坎,總是在同一個地方遭遇失敗或困難,而難以克服它,獲得新的體驗和收獲。因此對于重復出現的夢境我們應當格外重視,去搞明白它的含義。
-
現實生活往往滿是壓力和挑戰,而投射性理想化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避風港’。通過把某個人理想化,我們能暫時躲開現實的痛苦,沉浸在美好的幻想里。
-
認知重構通過改變思維方式來改善情緒??。試試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認知重構 ????
-
三句話趕走你的焦慮、抑郁,很好! 如果你抑郁了,說明你活在過去; 如果你焦慮了,說明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平靜了,說明你活在現在。
-
“我愛一個人的標準是,他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不會對我惡語相向,埋怨我指責我” ???
-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心理現象,指個體在經歷反復的失敗或挫折后,逐漸感到自己對結果無法控制,從而放棄努力、被動接受困境的心理狀態。即使后續環境改變、有機會逃脫或成功,個體也可能因“習得”的無助感而不再嘗試。 現實中的例子 學業:學生多次考試失敗后,認為“再努力也學不好”,放棄學習。 職場:員工長期被否定后,不再主動提出想法。 -人際關系:長期被貶低的人可能認為自己“不配被愛”,放棄爭取權益。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1. 認知重構: -識別消極歸因(如“我總是失敗”),替換為具體、可改變的歸因(如“這次方法不對,下次調整”)。 心理咨詢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此有效。 2. 小目標達成: 設定微小、可實現的目標,積累成功體驗(如每天完成一個小任務)。 3. 環境支持: 尋求鼓勵性的人際關系(如導師、朋友),避免長期處于貶低性環境。 4. 掌控感訓練: 通過練習選擇權(如自主決定生活小事)逐步恢復對控制的感知。 積極應用 塞利格曼后來提出習得性樂觀”,強調通過調整歸因方式,可以培養積極的應對模式。 習得性無助雖令人困擾,但它是“習得”的,意味著也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