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朝陽
11573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 關 注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 關 注

原創首發
你到底在怕什么?\n\n
2025-08-05
207
2
你是否也常被這樣的擔憂纏繞:怕身體出狀況,怕孩子不成器,怕生命不夠長久,怕來不及好好盡孝?怕生病時拿不出醫藥費,怕失去工作后生活無依無靠,怕身邊沒有牽掛與疼愛……
這些焦慮似乎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困擾,深究下去,往往能看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子。它像一種無形的指引,催促著你必須拼盡全力才能不被拋下,要不斷超越他人才能獲得安全感與體面,甚至默認只有手握權柄、積累財富才算成功。這些潛在的規訓如同咒語,推著人在既定的軌道上狂奔,焦慮也隨之蔓延。
家庭教育文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若父母本身優秀且深植于主流文化的價值觀,他們不僅身體力行,更會將這份認同傳遞給下一代,讓這些觀念在家庭中代代延續。
不可否認,幾千年文明沉淀下的主流文化,大多是值得珍視的智慧。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被其裹挾,很容易活得擰巴又疲憊。就像有個小伙子說,自己身上的“包袱”重得占了體重的75%:他總想著要讓父母年老后有錢花、有人照顧,做不到就滿心愧疚,覺得永遠無法自由;仿佛只有給父母豐厚的物質保障,才算完成使命,才能真正做自己。可他該如何卸下這75%的重擔?是徹底放下,還是適度減輕?因為這份沉重,他連做自己的勇氣都被消磨,每天委曲求全,滿心壓抑。他究竟在怕什么?怕被指責“不孝”,怕擔不起“好兒子”的名聲。可孝順與做自己本不沖突,盡孝的方式也遠不止“掙大錢”這一種,這背后,想必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說到底,我們真正恐懼的,或許是生命里那個最脆弱的自己,是曾經在脆弱時刻滋生的習得性無助——那種迷茫與恐慌,就像一位女士的夢境:“我掉進一片漆黑的空間,四周空無一物,聽不到任何聲音,只感覺身體在飛速下墜。”
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的“黑洞”,只是大小不同,對生活的影響也各異,面對生存時的焦慮與恐慌程度,自然也就有了差別。
0人已踩
2人已贊
專欄文章更多
投射:從看“他人”到見“自己”————一面千年的鏡子
文章通過蘇東坡與佛印的對話,探討了人們如

敘事療法:在問題與力量的交響中重寫生命故事\n\n
文章探討了敘事療法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