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校或學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然后,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展、組織學習、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在大學里,教育心理學專業通常設于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1]。
主要學習理論
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學習理論為指引來幫助他們有效研究一般人的學習模式。當中有不少學習理論廣為世人所接受,茲詳列如下:
- 認知論
- 建構論
- 社會認知論
- 動機理論
- 發展理論
- 行為主義
社會、道德與認知發展
要理解兒童、青春期、成人和老年學習者的特征,教育心理學發展和應用了人類發展心理學理論. 發展理論以不同的階段來區分個體邁向成熟的過程,描述了智力(認知)、社會角色、道德推理、以及關于知識本質的觀點的變化。
例如,教育心理學家研究將認知發展理論應用于教學,認為兒童的成熟經過了認知能力的4個階段。皮亞杰假設兒童在11歲之前不能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因此對年幼的兒童的教學需要使用具體形象的物體和例證。研究者已經發現了若干的轉變,例如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并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領域。一個孩子可能在數學方面進行抽象思維,但是在人際關系方面仍然停留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也許皮亞杰最為不朽的貢獻是他洞察到,人們通過一個自我調整過程,積極地建構他們的理解。[2]
皮亞杰提出了道德推理的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最初對道德的天真理解,是基于行為及其后果;以后逐漸發展到更多考慮行為的目的。皮亞杰的道德發展觀點被勞倫斯·柯爾伯格精心闡述成為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不過,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描述的的道德推理尚不足以說明所有的道德行為:例如,還需要例如建模(如道德的社會認知理論所描述)等其他因素來解釋校園欺凌。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取自于心理學和其他社會科學。這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學家進行方法創新的歷史,和一部心理學家研究教育問題的歷史。研究方法包括從事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中的方法。研究設計負責編制實驗研究和觀察研究的計劃,確保其結果具有內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生態學效度。數據分析包括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雖然從歷史觀點來看,使用定量方法經常被認為是學術的本質標志,但是現代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既使用定量研究,也使用定性研究方法。